大刀阔斧砍掉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蔓条

一则关于“福州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”的消息引起关注。随后,厦门、成都、济南等地纷纷下发通知,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。济南一位家长接受媒体采访表示,孩子幼儿园三年,家长被催着打了三年卡,非常烦恼,现在终于解脱了。

的确,对这类“课外附加任务”不再做强制要求,对于家长、学生和教师来说,都堪称一种解脱。在减负问题上,家长、学生和教师往往是三位一体的,是一忙俱忙、一轻松俱轻松的关系。如果不继续给家长和教师减负,所谓给学生减负,也就很难深入下去。

像APP打卡这种劳神费力的形式主义蔓条,该砍就砍,而且要大刀阔斧地砍。去年,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知指出,一些地方将政务类APP或公众号的涨粉需求,以及各类评比任务,通过家长群转嫁给学生家长,加重学校和家长负担,要求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“涨粉”“评比”“推销”等指令性任务。

说到底,学校是教育部门,而不是行政部门,不能沦为一些行政部门的“下线”。一些行政部门把学校—教师—学生—家长这个关系链条,当做了开展行政工作的捷径:通过学校拿捏教师,通过学生拿捏家长。这显然在职能归属、权责关系上不伦不类,既不符合行政伦理,更违背教育规律。

不只是安全教育平台,近年来类似的需要教师、家长参与的“打卡活动”还有不少。比如创卫创文、防洪防灾、订报刊、交社保、打防疫针,等等。一些家长吐槽,原以为只要孩子开始上学,自己就可以解脱了,可没想到孩子上了学,自己的各种任务反而更多了。

当然,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,并不是说安全教育不重要,学校也可以引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,在传授知识之外也传授技能,在增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也提升综合素质。但是这些功能还是应当“寓于教”,而不是形式主义地打卡,更不是由家长“代劳”。 

眼下,一方面,要对这些寄生在教育生态里的非教学负担、形式主义做减法;另一方面,也应该深入反思,这些本不必要的负担,当初是怎么加上去的?

形式主义之所以泛滥,还在于很多机构部门没有边界感。既缺乏机构与机构之间的边界感,如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,也缺乏校园和家庭的边界感。属于行政部门的事情,就不能“进校园”,属于学校内部的事情,也不应把家长扯进来,这一常识要尽早普及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8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