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看待预制菜进校园

最近,关于“预制菜”的讨论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。《北京青年》记者发现,自9·11后,多个地方政府在对家长们的反应中,都曾对“预制菜入校”做出过回应。山东的青岛,海南的琼山区,海口的一些地方,都已经宣布不再向学校供应预制食品。

预制菜作为餐饮行业的“新赛道”,具有方便快捷的先天优势,已成为国内各地争相发展的新兴产业。而预制菜走进校园,成为不少学校的优先选项,是基于学校食堂、配餐中心,在为学生们做饭菜时,只需“热一热、烫一烫和煮一煮”。这不但可以降低管理风险,不会出现类似“指鼠为鸭”闹剧,也能大大降低餐饮经营者的运营成本。

从食品生产的角度来审视,严格落实生产管理流程,采用真空包装、高压灭菌等先进技术,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预制菜,安全性是可以得到有效保障的。但是,预制菜,毕竟是新兴事物,既没有相应的安全评价标准,也没有架构起相应的市场监管机制,存在生产不规范、卫生不合格、高盐高脂、添加剂超量等问题。尤其是,“预制菜进校园”则意味着,让预制菜“唱主角”,学生们会“顿顿吃,天天吃”,一吃就是若干年,这难免让家长们对孩子身体健康担忧。正因为如此,有媒体报道,不少家长不得不在午餐时段选择给孩子送饭。

图片[1]-如何看待预制菜进校园-奶油果社区

实际上,2019年4月,教育部、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实施的《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》明确指出,学校应当建立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制度,及时向师生家长公开食品进货来源、供餐单位等信息;学校在供餐单位选择等重大事项上,应听取家委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、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。显然,推行“预制菜进校园”,不能“闭门造车”,必须经过严格审核评估,以及公开用餐信息,充分保障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、选择权和监督权。
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在某些地区,如江西赣州蓉江新区,在学校里,预制菜进入学校的过程中,大部分都是“无声无息”地完成的。一是,在学校食堂这样的显著位置上,并没有主动的明示,告知是预制食品。第二,在“学校预制菜”的过程中,家长委员会和学生的代表都没有参加,没有参加。这就意味着,原本学生、家长有权利提前知道、提前知道,并在事中选择学校供应的预制菜,现在变成了“先实行,后通知”,有些学校还强行推行,从而剥夺了学生、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4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