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8日据央视网报道,旅美大熊猫“丫丫”身体状况评估完毕,即将归国。
根据租约,“丫丫”和它的伴侣“乐乐”于2003年来到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动物园,计划于今年4月返回中国。
但在归国前夕,24岁的“乐乐”不幸去世。
专家组评估认为,目前“丫丫”除皮肤病导致的毛发脱落外,食欲良好,粪便性状正常,体重稳定。
专家组还就“丫丫”的被毛异常情况与孟菲斯园方进行了讨论,并就“丫丫”的饲养和护理向美方提出了建议和要求。
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,符号是语言意义的外壳,由能指和所指构成。能指指的是语言的形象、声音等特征,所指即语言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本身。
国内学者郭庆光教授在《传播学教程》中也对符号的定义进行了说明。符号是信息和意义的形式和载体,人们通过符号来进行互动和交流。
在现代社会,符号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声音、图像,也可以是文字、视频。
大熊猫作为一个文化符号,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,它通过交流和传播,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本质、象征意义,进而在受众心中形成一个固定的的文化形象,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也极高。
如在国内外各大社交平台上,熊猫们随随便便一个卖萌、耍宝的照片视频,都能获得极高的转发和点赞量,而这些互动行为的背后,其实是人们情绪价值的传递。纵观中国历届体育盛会中的熊猫形象,也会发现,熊猫的头越来越圆、眼睛越来越大、姿态越来越萌的特点。
虽然观众的文化背景、审美取向有所不同,但“大熊猫”这个文化符号却能将各类语境下的“观众偏好”统一起来。
它作为“上古神兽”,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外貌特征,并承载着“国宝”一词,成为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,被友好传送到世界各地,体现了国家形象的建构与文化传播的创新。
无论是政要、明星还是普通群众对大熊猫的喜爱,都拉近了不同个体、文化、种族之间的情感差距,建立起广泛而紧密的情感共同体,本身这也是中国文化理念的内涵,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内外受众真实的内心需求。
但乐乐的离世、丫丫格外的瘦弱、精神状态不佳,这使得大家不得不想到国宝是否受到虐待,这极大的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恨,这不仅是对大熊猫的心疼,更是对美国不重视我国的愤怒与生气,这极大的引起人们的民族情怀,因此对此次事件不断引起国内外中国人民的关注和热议。
熊猫丫丫事件从最初被人们得知到2月21日晚,“中国蓝新闻”在微博通过慢直播关注旅美大熊猫“丫丫”最新动态,截至22日下午,已经超过1300万人在线观看。
各大媒体平台也相互转发熊猫丫丫现状,网络上关注和讨论的人数越来越多,这也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事件。
也出现了熊猫丫丫的漫画版本,以及由15家品牌联名呼吁,期待熊猫丫丫早日回家。从最初的直播照片视频到传播后的再创造,网络迷因效果不断将此事扩散开来。
“慢直播”采用无剪辑、原生态的直播方式,相较于以往的新闻直播来说直播画面没有明显的视觉冲击,根据实时场景进行直播,时长相对较久,可能达到数十小时,具有非事件性、原生态性、持续性,以及真实性、沉浸感、参与感、陪伴感等特点。
与传统的直播方式不同,它是以一种马拉松式全程直播某个事件,一般不设主持人通过“监控式”固定镜头向观众展现正在发生的事件。
由于需要持续不断的直播,因此慢直播一般是在5G网络基础上进行的,能够缩短观众与特定事件间的距离,使观众置身其中。
在此次事件中,中国蓝新闻发起的“大熊猫丫丫实时慢直播”便是通过美国孟菲斯动物园的固定摄像头,24小时不间断直播丫丫的现状与生活情况,形成了一种“云陪伴”。
人们形成了一种集体围观,普通网友实时关注直播现场,共同注视着屏幕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,在观看的同时亦有监督的可能性。
分散在全国各地、与丫丫远隔千万里的网友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,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“在场”,“沉浸感”和“在场感”能够让人、媒介、环境融为一体,新闻变得更加真实可感。
媒体利用慢直播回应了网友的关切,让担忧丫丫的人聚集在了直播间,共同关心丫丫的最新情况,这种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和参与感,很大程度上让人们的情绪可以抒发,也让大家飘忽不定的心绪暂时稳定下来。
下载地址失效请联系在线客服或微信:jimmy5448;phone:13391895448反馈,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