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才市场,“背景调查”是常被提及的四个字。近年来,求职者简历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生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调查拟录用人员背景,背景调查行业由此产生。相比于录用简历造假人员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,单人次成本仅为数百元的背景调查,可以说是颇具性价比的“先手棋”,防止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。然而,在背景调查越来越普遍的当下,个别企业的行为已有越界之嫌。
法有禁止不可违。我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的正式实施,加强了对敏感个人信息的保护,这也是背景调查所要恪守的底线。是要调查应聘者之前的教育水平、离职原因、工作经历,还是一并调查个人隐私、医疗记录、过往收入?显然,背景调查应该“有所为、有所不为”。背景调查要做的是对与劳动合同有关的信息进行甄别,并用它对求职者未来的发展预期和职业通道做出推断,而不是“挖黑料”式的瞎打听。
都说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才能走到一起,企业和应聘者也是如此。在彼此接触的过程中,诚信无疑是让双方走得更近的核心要素,诚信和能力才是企业所应该看重的“背景”,而所谓的“瑕疵”则需要辩证去看。一些背景调查,更像是私家侦探在大行其道,超越边界的打探无疑是对方的冒犯。如果由此触碰到法律的底线,则可能是双输。
背景调查有边界,互相尊重才有双向奔赴。企业找人是为了寻找“同行者”。合情合理合法的背景调查,可以让双方更加坦诚相见,但对一些与工作岗位无关的信息“刨根问底”,显然是力气使错了地方。现在,求职者也何尝不是在对企业进行背景调查——他们更关注领导风格、企业文化等软性指标,本意也是为了“气场合”“被尊重”。有了这样的共识基础,企业和个人更能同心同行。
© 版权声明
该资源来源于互联网收集而来,仅供个人学习研究,若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点此举报申诉
下载地址失效请联系在线客服或微信:jimmy5448;phone:13391895448反馈,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
下载地址失效请联系在线客服或微信:jimmy5448;phone:13391895448反馈,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