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类舆情风险分析

教育类舆情风险分析

一、高校网络舆情为何频发?

校园议题以个人切身利益或高校相关舆情为主表达情绪观点,为自身诉求的满足寻求舆论支持。

但部分内容与社会期许形成落差,对公众情感形成冲击,因此会对高校乃至高等教育提出批评质疑,从而演变为社会议题。

因此,高校网络舆情,便是现实的社会矛盾通过青年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直接或间接的、显性或隐性的体现。

二、高校常见且极可能反复出现的高风险舆情

(一)教育教学方面

1、内卷化 / 导学纠纷,导致自杀事件频发

2、学术不端、考试作假、招生录取触及教育公平的底线

3、强迫签订就业协议 / 就业率“掺水” / 强制实习

4、师德师风低下、学生言行不当有损教育形象

5、教育政策的冲突性引发维权对抗

(二)管理服务方面

1、失联/被害/霸凌/性骚扰等校园犯罪事件

2、危化品管控、校内交通、消防安全、食品安全

3、在华留学生超国民待遇

4、外卖/快递问题粗放式管理

5、住宿(卫生、维修服务)不到位

6、空调等基础设施仍未能配备齐全

三、教育类舆情突出问题分析

(一)高校舆情参与主体多元化加多不可控因素

首先,各大网络力量的博弈使得事件参与主体扩大,如在校师生作为事件主体的诉求表达,学校管理人员的即时反应,媒体/自媒体的报道扩大网络热度,以及社会关注者的关注点评。

1683115169-高校1

(二)高校舆情风险意识与应对机制大多处于缺位状态

1、舆情预见能力不足

这主要体现在,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舆情风险意识不强,大量工作集中到疏导阶段,陷入被动境地。

1683115179-问题2

2、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反馈性都不佳

高校面对突发舆情应对技巧欠佳,处理不及时,事实不清,难以有效回应舆论关切,处置结果受到质疑,从而导致舆情事件持续发酵,公信力缺失。

1683115169-高校2

三、高校如何规避与应对

(一)事前预警防范

1、解决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

杜绝侥幸心理,针对已有矛盾及时调查,进行合理规避。如就业问题、师德师风问题,留学生政策问题,提早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。

2、建立沟通表达机制,解决现实问题

定期举行访谈交流+网络渠道,倾听师生的利益诉求,及时解决未意识到的新问题,根除舆情隐患,赢得师生的积极回应和理解支持

3、发挥学校场域的正向功能

学校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、人身安全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。

4、加强高校舆情监测管理工作

高校需设置专人专职,人工+监测和分析,制订应对预案,建设校园新闻发布平台,与意见领袖/媒体建立无障碍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。

(二)事中处置化解

1、面对事实:以提供信息的方式控制信息

  • 及时发声,快讲事实,慎讲原因
  • 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到细节公开,滚动回应。
  • 后续举措有力并通报完整,进行严肃追责。
  • 调查结果透明度高——舆论猜忌变少

2、应对态度:做方向性意见观点的引领者

  • 密切关注网络上的信息及社会反响,掌握公众诉求的矛盾点,一一给出具体回应。
  • 谣言——第一时间以事无巨细的客观真相,击碎猜疑和谣言
  • 工作失误——正视问题,表明态度与决心,立即纠正
  • 公众理解有偏差——及时解读,加大宣传

3、处理手段:分工合作,协同处置

  • 对外——高校&地方政府、媒体单位、公安部门,加强信息沟通
  • 对内——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应该互相协作,充分调动学工部、技术中心、教务处、保卫处、后勤服务中心尤其是二级学院等单位的积极性,共享信息。

(三)事后修复警示

1、重塑高校形象

  • 针对漏洞和问题,及时总结,积极改正。
  • 以富有网感的方式,及时宣传学校教育教学、管理服务方面的亮点工作。

2、全面复盘、引以为鉴

  • 丰富高校舆情管理案例库,完善标准化处理流程。
  • 复盘分析,总结经验教训、查找短板。

    1683115169-学校1

    “稿定公关:想客户所想,急客户所急”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4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