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一”期间文旅活动的网络风险分析(二)

“五一”期间文旅活动的网络风险分析(二)

三、“五一”旅游热重点风险

(一)出游主力变化 网络舆论风险加大

成为“五一”出游“主力军”的“00后”“90后”,对新生事物反应敏感,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,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,自信独立却又注重外界评价,富有理智有时又行事冲动。

特别需要重点关注的是,这一群体是网络最活跃力量,信息多来自社交软件和网站,熟悉网络规则,热衷网络发布信息。

此种情况下,旅游中发生的事件极易在网络传播,并且通过网络好友助推,形成网络热特点。占“五一”订单近半数的亲子游群体,因所涉及幼儿群体,安全事故等问题都会引发社会高度关注。

(二)“擂台比武效应”加速口碑形成

“五一”前,各地文旅活动齐出,推介宣传争抢客源,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广,已形成“擂台比武效应”。

“五一”出游体验如何,部分出游者将会以视频、图片、游记等方式呈现在网络平台,在社交、活动平台形成多地区同一平台展示的局面,各地优劣直观展现,而不好的体验也会经对比被放大。

形成如近期网民评论经常出现的“这跟XX是不是天地对比了”“XX是不会管的,这要是在淄博,这家店就得被查封”评论,形成独特的口碑效应。

其中,不良体验、遭受欺诈等负面评价,还易形成舆论热点,产生诸如“XX旅游的管理,一直饱受诟病,尤其是团队旅游”“XX旅游一直是法外之地”的网络形象,严重冲击当地旅游口碑,对当地旅游发展形成制约。

 

四、媒体关于做好“五一”旅游的建议

大量涌入的游客和被拉紧的旅游接待体系,引发媒体对“五一”出游热的关注,刊发《“五一”旅游迎热潮也迎大考》《旅游迎大考,准备功课要做好》《“网红城市”再迎“流量经济”大考》《旅游业需努力答好“五一”大考》等报道及评论,对各地做好旅游“大考”给出以下建议:

加强公共服务和信息提示保障

如中工网评论认为,“五一”旅游热既是各地争取更大流量的机遇,也是一场实打实的考验。面对大量的人流、车流聚集,各类需求涌现,如何做好充分准备和应对,可谓压力空前。

要想挺过这一关,除了要优化旅游产品供给,尽量提升本地承载力和服务能力之外,还要加强公共服务和信息提示,做好交通组织管理、等级景区“限量、预约、错峰”管理等,大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。

加大对宰客哄抬价格行为的监管。

工人日报评论指出,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对不合理低价游、宰客、哄抬价格行为的监管力度,让游客“五一”玩得舒心、放心消费。

着力打击破坏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。

齐鲁壹点评论提出,除了加强交通指挥疏导,提升住宿、餐饮服务质量外,特别要注重打击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、“不合理低价游”等破坏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,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,提升良好的体验感。

注重旅游行业的自律和监督机制的建设。

中国经济网强调,游客增多时,很容易出现照顾不到位的情况。

游客增多时,密集人群也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。

应该注重旅游行业的自律和监督机制的建设,建立和完善投诉机制,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违规现象,推动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