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什么是AED吗?你会使用AED吗?
面对这样的提问,很多人恐怕都会摇头。
据报道,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目前已配置AED近5000台,其中地铁站、火车站、各级各类学校已实现AED全覆盖。但《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》实施情况报告显示,市民“不会用、不敢用”的现象仍相当普遍。
所谓AED,是指自动体外除颤器。公开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约有54.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,平均每天约1500人。这意味着,生死瞬间其实很多时候就在大家身边。医学上有“黄金4分钟”的说法,指的是一个人出现呼吸衰竭、心脏骤停等猝死症状后,4分钟内通过急救措施可最大程度挽救生命。一旦超过10分钟,脑细胞大量死亡,救回来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AED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。倘若患者能够及时有效得到救助,就可以大大提升生的希望。
在设备铺设方面,北京处于领先地位,但“不会使用,不敢使用”的问题很明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。据媒体调研,目前有关培训尚未大规模开展,而有偿培训既要花费时间和资金,又要有多少人参加。这种潜在的门槛,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“劝退”的。就算是参加过训练的人,在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,也会有所顾忌。自己的技能是否过关?会不会帮倒忙?一旦出现意外,自己要不要担责?权衡再三,恐怕还是不敢出手。
救命神器不能沦为摆设。针对上述现实问题,需要拿出针对性举措。比如,能否组织更多公益性培训,特别是让培训进校园、进机关、进公司?对于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,能否将掌握AED使用作为必备技能?有专业人士称,AED的使用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彻底掌握。这个意义上,一次性的科普还不够,还要想方设法创造机会,让更多人多次练习。说到底,相较于设备购置和铺展,如何提高大众的急救能力和出手意愿是更为长远的问题。
2019年,东单体育馆一男子心脏骤停,接受四次除颤后恢复自主心率;2021年,一乘客在北京西站地铁站内突然倒地、意识不清,地铁工作人员把自动体外除颤仪(AED)连接到位,急救人员通过两次使用终于把这位乘客从鬼门关拉了回来。一个个生动案例都在提醒,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,有意识地掌握急救技能,夯实的也是每个人的安全感。
下载地址失效请联系在线客服或微信:jimmy5448;phone:13391895448反馈,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
暂无评论内容